文章來源于:創客聯盟www.makerlm.com
生物的進化是自然界中最活躍的創造過程。為了理解人腦的創造能力,生物的進化是最好的理論范式。生物的進化過程與生物個體發育過程之間存在著不十分嚴密但很明顯的對應關系,即胚胎發育過程在某種程度上重復著從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的進化過程,因此胚胎學曾經成為進化論的重要證據。
從廣義進化論的觀點來看,這種重復可以用硬化機制來解釋。在基因的變異和生物成體性狀變化之間存在著漫長的因果鏈,即胚胎發育過程。在變異受到成體性狀是否有利的考驗之前就已經受到胚胎發育能否完成的考驗.甚至可以說,與搜索生物成體適應環境的性狀相比,搜索成功的制造工序是進化的更為核心的問題。由于后工序對前工序的硬化以及互適應協同進化的不可逆性,前段工序被頑強地保存下來,可以在幾十億年中不發生大的變化.換句話說,除了重復進化過程,生物無法知道其他的制造自己的方法。
一般看來,個人學習過程并不一定重復文化發展史,例如人不需要先學古文再學現代文。在這里我們需要風別看待兩種不同的文化。即進化型文化與非進化型文化。進化型文化的典型例子是科學,非進化型文化的典型例子是宗教。進化型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具備軟硬結構,因此發展很快而且水平不斷提高。科學中有爭議的部分是軟結構,處于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領域,通過研究達到眾說歸一的階段,則該領域硬化.軟結構被推向原來未知的領域。按這種方式發展起來的文化具有較強的階層性,不具備前層知識則無法理解后層。在科學發展史上有不少人同時創造類似理論的事例,這說明在科學發展的當時水平已經具備了創造該理論的必要條件.當這些條件不具備時。不僅不可能創造出這一理論,甚至理解它也是很困難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makerlm.com創客聯盟